
领导者的评价和待遇,往往会因在位期间的表现以及后续时局的变化而大相径庭。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自传《自由:回忆录 1954年至2021年》(Freedom: Memoirs 1954 - 2021)去年11月面世后,反响至今可谓褒少贬多。内容固然是其中一大原因,但无可否认的是,她目前在德国内外声望一落千丈,也是回忆录口碑不佳的另一重要因素。从她在任内获得的高度评价,到卸任后三年来批评声不断的逆转历程,不难发现,领导者的评价和待遇,往往会因在位期间的表现以及后续时局的变化而大相径庭。
默克尔长达16年的总理生涯,正值世界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期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危机、英国脱欧、中东难民涌入欧洲、特朗普第一任期、冠病疫情、俄罗斯与乌克兰紧张局势的酝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正因她能在多事之秋屹立不倒,任内普遍被视为冷静而明智的领导人,妥善应对国内及欧洲的复杂局势,并且是迄今唯一自愿离任的现代德国总理,读者对她的自传充满期待,希望从中获取她对时局的独特见解、未曾披露的内幕,甚至对德国现状的反思与内疚。可惜全都落空。
尽管默克尔在书中对当今大国博弈中的关键人物——普京、特朗普和习近平——作出坦率且富有批判性的评价,但她并未承认任期内的施政失误,也没有任何独家爆料。整部书更像是她的自我辩解。如果非要从中找到一些可取之处,那就是她并没有采取那种“如果换作其他人做总理,也会做出相同决策”的辩护套路。
目前,德国的局面可谓相当严峻,经济已连续两年负增长,极右翼政治势力崛起,而即将举行的大选充满未知数。如今,德国人已淡忘默克尔当年如何引领国家度过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危机;反而对她在2015年允许约100万名叙利亚难民涌入德国的决定,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由于德国过去对俄罗斯廉价天然气的严重依赖,今天不得不为摆脱这一依赖而付出高昂的能源成本,导致经济疲软,深感不满。毋庸说,人们把造成德国目前困境的矛头,指向了她。
默克尔在回忆录中的辩解是,她不能眼看当年在德国边境的难民受苦甚至死亡。当时,许多德国人确实对这些难民表示欢迎。至于普京,她表示,早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时,她就清楚地意识到普京是一个“必须被阻止的规则破坏者”,因此,她投入大量的外交时间和精力,力图应对普京对乌克兰的计划。默克尔精通俄语,而普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这使她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西方与俄罗斯之间最合适的谈判伙伴。
对于默克尔的批评者来说,回忆录中的辩解显然并未得到认可,毕竟德国目前的政经困境,她难辞其咎。尽管现任政府已纠正她任期内的一些失策和施政不足,如调整与俄罗斯的关系、增加国防开支等,人们仍普遍认为,默克尔本应早就采取这些措施,提前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若她能在卸任前限制难民入境,极右翼派的支持率也不会如此高涨,德国经济也不至于陷入如今的困境。
这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对领导人的评价,会随时局变化而产生显著差异的问题。默克尔作为一位科学博士投身政坛,坚韧的道德品质和执政期间没有出现任何腐败或不正当行为,使她在德国政坛上成为近乎无懈可击的精英领袖。然而,卸任后的时局变化,无疑暴露德国经济模式的潜在缺陷,对她的评价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如果说在默克尔执政期间,大家因未曾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所以要等到她离任后才批评她,这多少可以理解。但讽刺的是,当时不少欧美政客心底鄙视的政治新星特朗普,已提醒德国必须增加国防开支,并指出德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将助长对方的扩张主义。作为当时欧洲最具权势的精英政治领袖,默克尔竟被非精英出身的美国总统刺中未来证明准确的痛点,这给默克尔的评价带来更大的杀伤力,甚至在欧美舆论中引发一种观点——判断力的高下未必由人品和教育水平决定。
因此,默克尔的失落不仅是一个离任领袖的问题,更是当前所有希望留下政治遗产的执政者,应该深思并引以为戒的。
(作者是本地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