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星期天到国家图书馆,出席作家虎威《时光里的伯爵茶》新书发布会。虎威提到书里一篇文章中的金句:“西班牙文与华文两种语文哪一种易学?老师和我答案相同:哪一种从小就接触,哪一种自然易学。”席间文教界的蔡志礼上台补充说,他察觉新加坡很多年轻人爱看韩剧,三个月就学会韩语,还跟韩国人交流。他因此认为,喜欢一种语文,“有心”去学,才是掌握一种语文的要素。
一种语文从小在学校上课固然重要,但这种语文对学习者是否具有吸引力,也很关键。这让人想起去年10月5日,《联合早报》副总编辑王彼得在《试试这三招,别让孩子 I hate Chinese了》一文中,谈到如何改变孩子I hate Chinese(我恨华文)的心态时指出:“曾有专家说,把《哈利波特》一到七集全读完的孩子,英文都差不到哪里去。在华文世界里,有哈利波特吗?或者问:你的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哈利波特了吗?”
联系以上二者,我想新加坡华语文教界也应该问问,本地的华语影视有韩剧的水平吗?有出过《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那样的作品吗?
另外我想指出,一种语文能够产生动人心魄的作品,必须来自一个划一的、纯净的、人数众多而且有各种生活里的文化元素支撑的氛围。韩语电视剧、香港电影《破·地狱》,诚然都具备这样的条件。西班牙语在西国本土产生了《堂吉诃德》,在拉丁美洲产生《百年孤寂》,都是震撼世界的小说。
新加坡的现实是遵行1956年决定的四种语文政策,这是符合本地社会结构的决策,无可厚非。但客观造成的情况是资源必须分配,而且相较于“一语独大”的英语,其他三种母语所得的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电视台拍过华语剧《雾锁南洋》,主角黄文永去世了也让观众怀念不已,理由之一是自从华校、南洋大学,到广播、电视的存在,本地都维护一个相对划一、纯净的华语环境。如果你说目前我们的电视须要增加方言剧,而且还要把华语剧招揽而来的演艺人员也拨去演,这一来就百花齐放,我实在看不出逻辑在哪里。
时光的推移也是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去年底我到华族文化中心聆听一场关于本地闽南语文化的《新厦论坛》,主讲嘉宾之一是影视红人梁智强。大家都知道,1998年由他编写、主要讲福建话的本土电影《钱不够用》,600万元的票房记录至今仍未打破。但梁导在讲坛上透露,近年来看电影的讲福建话群体,是在明显流失中。
伯爵茶话,无疑唤起我们对一种语文“吸引力”的关注,显然,对于本地华文华语的传习,比较优秀的文艺作品贫乏是很大的问题。华文《哈利波特》,如《雾锁南洋》般史诗式的华语电视剧,或许仍是我们深切的期盼。
(作者是本地退休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