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局势无疑会让欧洲人想起1930年代。当时每个人似乎都能预见到战争的到来,但却无能为力。欧洲现在的局势,似乎正在重复相似的历史时刻。不过,显然,那时的美国是欧洲潜在的可能依靠,而今天,欧洲却面临一个更微妙的抉择:是在美国庇护下成为附庸,还是在不确定中寻求真正的独立?
2025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对于美欧关系来说显然不浪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的演讲,似乎正揭示着美欧关系将面临一场深刻的转变。这场持续20分钟的演讲,不仅让与会的欧洲政要感到震惊,更暴露跨大西洋联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原来,欧洲人期望万斯会在演讲上谈及他们最关注的议题:欧洲的防务开支和乌克兰问题的解决。但这些内容却被万斯一笔带过。大部分时间,万斯对欧洲的内部治理展开尖锐批评。他强调“最担心的欧洲威胁不是俄罗斯,不是中国,也不是任何其他外部势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威胁”,他指责欧洲正在“背离基本价值观”,批评欧盟威胁关闭含有“仇恨”内容的社交媒体、德国对网络仇恨言论的打击行动等举措。在移民问题上,他更直言这是欧洲面临的最紧迫挑战,并暗示欧洲民众支持反移民政策是正确的选择。
万斯的演讲绝非孤立事件。此前,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就明确表示,欧洲不要再指望美国的领导和保护,“花费巨资维持已久的欧洲和平不再是美国的安全优先事项”。特朗普更是抛开欧洲,直接与普京就乌克兰问题进行长达90分钟的沟通。尤其是,特朗普和赫格塞斯似乎正在满足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所有要求:乌克兰不加入北约,没有美国军队驻扎,俄罗斯可以保留迄今为止占领的所有乌克兰土地。
美国从“保护者”转变为“交易者”
这不仅打破西方联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统一立场,更是对欧洲和乌克兰的背叛。因此,原本欧洲期待美国能在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推进解决乌克兰问题,结果却完全相反。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历史上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一个大国对小国命运操纵的协议。
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美欧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对欧政策,展现出明显的“帝国思维”特征。这种思维的目标不是维护共同价值观和集体安全,而是着眼于建立一个能够最大化美国利益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欧洲被要求承担更多成本,同时继续保持对美国的依赖。比如,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重建被摧毁的乌克兰将完全由欧洲承担费用。
这种新型关系与传统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不再扮演“保护者”角色,而是转变为“交易者”。当美国开始像对待殖民地一样对待欧洲时,原有的盟友关系就演变成一种新型的支配与依附关系。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具体政策,更是对整个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
对欧洲而言,这种转变来得格外不是时候。当前,面对俄罗斯的威胁,欧洲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美国的支持。但美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态度转变,无疑给了欧洲沉重的打击。欧洲现在既要应对俄罗斯的威胁,又要防范美国可能的“背叛”。这种双重压力使得欧洲的战略选择变得异常困难。
欧洲现在无疑是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一条路是走向战略自主,加强自身军事能力和政治团结,实现真正的独立。另一条路是接受对美国的深度依附,在经济和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这个选择将决定欧洲在未来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和地位。
对中国而言,欧洲的选择同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更加独立的欧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美国的全球战略,为中国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相反,如果欧洲完全依附美国,将强化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加大对中国的战略压力。
然而,欧洲要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并非易事。首先是军事能力的差距。西欧国家的国防支出仍然较低,大量资金用于维持核武库而非常规军力。其次是政治意愿。欧洲内部在对俄政策、防务支出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削弱采取统一行动的能力。
现在的局势无疑会让欧洲人想起1930年代。当时每个人似乎都能预见到战争的到来,但却无能为力。欧洲现在的局势,似乎正在重复相似的历史时刻。不过,显然,那时的美国是欧洲潜在的可能依靠,而今天,欧洲却面临一个更微妙的抉择:是在美国庇护下成为附庸,还是在不确定中寻求真正的独立?
这个答案不会很快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可能正在目睹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它将重新定义大西洋两岸的关系,也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格局。
(作者是北京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