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的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模式的胜利,反而应当从这次逆袭中看到中国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其说DeepSeek为美国敲响警钟,不如说更应当为中国敲响警钟。
中国本土人工智能(AI)产品DeepSeek横空出世,在全球科技界引发巨大震动。发布不久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这应当成为美国产业界的“警钟”。紧接着,副总统万斯近日在巴黎“AI行动峰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将保护美国的AI和晶片技术不被窃取和滥用,并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合作,加强和扩展这些保护措施,阻断敌对势力获取AI能力的途径。”他还说:“为了确保美国优势,特朗普政府将确保最强大的AI系统必须在美国境内开发。”
显然,在DeepSeek异军突起的背景下,这一言论意有所指,中美AI科技大战已然展开。DeepSeek最新发布的模型在推理能力上展现卓越的性能,部分关键指标已接近甚至超越OpenAI的同类产品。它究竟具备何种实力?中国的AI发展是否足以撼动美国的技术霸权?在这场关乎全球科技格局的AI竞赛中,中美对抗已成不可回避的现实。最终的胜者,将会是谁?
优化整合 而非原创突破
DeepSeek的成功毋庸置疑,尤其是它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重大突破。公司声称模型的开发成本仅约550万美元。虽然这一数字在业界引发广泛质疑,但无论外界如何争论,DeepSeek作为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依然不容忽视。相比研发成本,更关键的是运营成本——即模型运行时消耗的算力资源。在这一点上,DeepSeek同样表现出色。
DeepSeek是如何做到“物美价廉”的呢?这得益于它采用的更加节能且高效的模型架构,例如专家混合模型(MoE)和多层注意力机制(MLA)。这些技术能够在提升计算效率、降低能耗的同时,增强信息处理能力。然而,这些技术并非DeepSeek的原创,而是业界的已有成果。DeepSeek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成功将这些算法进行集成和应用优化,最终提升性能,远超同类产品。
此外,也有传言称DeepSeek采用了“蒸馏”技术,利用OpenAI训练自己的模型。“蒸馏”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段,指的是在训练过程中,将问题输入给OpenAI,通过获取OpenAI的答案来进一步优化自身模型,类似一种“对答案”的过程。是否可以将这种做法视为盗用OpenAI的知识产权,至今难以定论。毕竟,外界无法直接接触OpenAI的内部代码和推理过程,只能看到输出结果,而AI的输出本身并不享有版权。讽刺的是,OpenAI本身也一直面临涉嫌非法使用他人版权内容,来训练自身模型的指控。因此,若简单将DeepSeek的成功归结为剽窃,显然不公平。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DeepSeek的成功并非典型的“0到1”式的创新,而是通过“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尽管底层技术并非原创,但在集成和优化方面的突破,依旧代表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重要进步。
许多极具潜力项目缺乏资金支持
DeepSeek的成功让许多中国人倍感自豪,然而我认为,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模式的胜利,反而应当从这次逆袭中,看到中国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其说DeepSeek为美国敲响警钟,不如说它更应当为中国敲响警钟。
DeepSeek的成功实属不易。这家由量化投资业务转型而来的初创公司,曾尝试融资,但公开资料显示融资之路并不顺畅。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近年来急剧萎缩,于是中国投资者开始更倾向于短期回报快的项目,而非须要长期研发投入的创新型企业。DeepSeek长期依靠先前的资本积累得以维持运营。然而,市场上一定还有许多极具潜力的项目,却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面世。
虽然中国的私募风投市场急剧萎缩,但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AI领域并不缺乏政府资源投入。许多知名企业以AI研发为名,获得巨额政府补贴。然而事实证明,大部分补贴项目并未取得理想回报,反倒是DeepSeek这样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实现突破。这一现象应当引起中国深思。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DeepSeek是一个高度本土化的团队,核心成员多是在中国本土出生、成长、接受教育的工程师,而非依赖巨资引进的海外归国人才。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现象——政府主导的学术界和科技投资界,往往愿意重金引进海外人才,甚至设立专门针对海归的项目和基金。然而,从科技和学术界的长期观察来看,中国本土人才实际上构成科技和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但在现有的激励体制下,本土人才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虽然成绩斐然,但依旧工资低、待遇差。一些海归人才则借助政策红利获得高额补贴,却未必能为科技创新带来相应的回报。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鼓励创新的心理学机制
心理学早有研究证明,物质的激励可以加速机械化的工作,却很难鼓励创新。激励带来的压力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反而会阻碍创新。中国的产业政策依旧依赖政府补贴激励。在基础加工业阶段,这种补贴政策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在如今科技创新的新阶段,从全球经验来看,这种政策注定收效甚微,甚至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科技创新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越是急功近利,越是一无所获,创新需要的不是充满竞争压力的竞技场。DeepSeek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秘诀就是它像一个自由科研的实验室,而非一个以业绩考核为主、压力巨大的商业场所。DeepSeek为工程师提供一个宽松、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与现代心理学对创新环境的研究高度契合。美国作为创新大国,并非依赖政府补贴,而是学术机构和成熟的商业市场愿意资助科学家自由探索。创新往往在意想不到的角落出现,因为从0到1的突破总是难以预测的。尽管DeepSeek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未完全实现0到1的创新,因此,中国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美科技大战花落谁家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最近“AI行动峰会”上的言论带有火药味,直指中国。未来AI发展的竞争将集中在中美两国之间,因为AI的进步离不开大量人才的储备、基础设施的投入(如电力)以及大数据和市场的应用。这使得小国很难与大国抗衡。
美国显然正通过本土保护主义和限制技术出口等手段,试图遏制中国AI的发展。但是,在AI领域,单纯的保护主义政策往往难以奏效,因为这是个从软件到硬件都高度国际化的行业。然而,美国之所以仍能推行这些限制措施,正因为尽管当今科技行业高度细分,美国依然掌握着大量“0到1”底层基础技术创新,而这些核心技术才是真正具备卡脖子能力的关键。
然而,胜负还未盖棺定论。谁能真正引领“0到1”的创新,谁就能在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目前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不意味着中国毫无机会。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领域,而这本质上是一个概率问题。中国作为拥有庞大人才储备的大国,具备天然优势和潜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转变思维定势,优待科研人员,构建更加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让市场在产业资源和资本分配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不是一味奉行以政府补贴作为物质激励的产业政策,倾斜大量资源给少数所谓的引进人才和重点扶持企业。补贴永远只能促进追赶和模仿,无法成就真正的创新。
(作者是国际科技顾问、时评人)